一生无量 • 无量从一生
大爱种子飘洋过海 • 慈济因缘落地生根
叶慈靖师姐
1989年,台湾人叶慈靖师姐随着任职的公司调职到马来西亚槟城; 秉承“佛心师志”,慈靖师姐抵马后,积极到各处致力慈济精神的阐扬。
唯一一个慈济人
一九八九年,还不到五十岁的叶慈靖决定随着任职的「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槟城投资设厂,调升该地部门的副理。虽然她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诚恳热心的态度一直是主管心中的不二人选,但是「离乡背景」,却是她不得不做的决定——她因为帮人做保,负债一千六百万,丈夫又意外受伤,她肩负家庭重担,有四名子女要扶养,不得不随着公司去槟城;只身初入异乡,面对环境及文化的不熟悉,害怕、无助、孤单充斥了整个心灵。
在槟城上班第一天的午餐时间,同事好意为她买来一盒马来风味的香辣椰浆饭,那浓郁而陌生的味道直冲她的所有感官,那不是她可以接受的味道,直觉得快反胃了,但是她告诉自己要忍住,要顾及同事的感受,那一个午餐,她是闭着气把饭吃完,还贴心地跟同事说:「这饭好香,好好吃喔!」晚上下了班回到宿舍,她什么也吃不下,一盒饭挑起了她的乡愁,满腹委屈涌上心头,她尤其思念四个孩子,那晚,她无法克制地不停哭泣,直到睡着。
好不容易挨到第一次由马来西亚回到台湾,已是慈济委员的她直奔花莲静思精舍面见证严上人,诉说着在马来西亚的种种不适应及惶恐,上人静静地听她讲完,轻轻地说:「人要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人。」马来西亚没有人听过慈济,更遑论有慈济人,她一个人身在他乡,像失根的浮萍,她告诉上人:「我好想做慈济,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有说不出的失落感。」「马来西亚还没有慈济委员,妳是唯一一个,做慈济不一定只局限在台湾,要把慈济精神带过去发扬光大;马来西亚有很多贫苦的人,我们脚踏别人的地,头顶别人的天,应当要回馈、帮忙别人。 」上人的一字一句敲进她的心底,她心里的波涛起伏瞬间平静下来,仿佛吃下一颗定心丸,她点点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再次踏上马来西亚这块土地,孤单依旧,但这一席师徒之间的对话,为她带来了勇气;既无法改变现实,叶慈靖努力调适心情,克服食衣住行的不适应,学习接受香辣的椰浆饭,学习如何与马来人、印度人共处……那个时候,马来西亚人对「慈济」很陌生;「要『做』慈济,就先从『说』慈济开始吧! 」上人的「静思语」,是她刚开始推动慈济时最大的助力。
扛着月刊说慈济
她的部门有五百多人,为了一些事情发生不愉快是常有的事,闹得双方僵持不下时,她一句:「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总是顿时让大家安静下来;渐渐地,她周遭愈来愈多同事听闻了「慈济」这个团体。之后她趁着每两个月可以飞回台湾的两个星期的时间,探亲和继续慈济的工作;每次要返马,她必定携带重达三、四十公斤的《慈济》月刊和《慈济道侣》半月刊随行;托运的行李箱塞得满满,手上又提着两大袋,一路搭机到吉隆坡,再转飞槟城。
有一次,她从吉隆坡要搭接驳车到国内机场转机,误坐上开往巴生的巴士,当车掌小姐前来收费才发现她搭错车,随即请她下车。孤伶伶地站在高速公路旁,身旁是沉重的慈济刊物,她对着来车不断挥手,却无人肯停下;天气又热又闷,眼见晴空万里的好天气,突然飘来乌云,就要下大雨了,她在心中不停地祈祷:「我淋湿了不要紧,但刊物可不能湿,这是要传法的!」不久,终于有一辆计程车停下,叶淑美赶紧上车,等随身两大包刊物也放妥,才刚关上车门,倾盆大雨就已直泻而下。
大马是穆斯林国家,早期对进口中文书籍态度保守,也禁止向穆斯林传教,叶淑美英语不灵光、马来语也不通,每次带着这么多佛教的书籍入境及出关,她总是惶惶不安;若是遇到海关官员盘查,她支支吾吾无法一下子说得清楚,往往周旋许久才能出关;有次几乎整批刊物就要被扣留,她急得不得了,碰巧公司同仁搭同班飞机才帮忙解释求情,才解了围。
她在自己的办公室摆上《慈济月刊》、《慈济道侣半月刊》等慈济读物,欢迎员工取阅,开始有人加入成为慈济会员。刊物的需求量变多,也得到檀香寺法师相助,提供地址寄送,但还是得前往海关邮局提领;李合凤常开车与叶淑美前去载书,两人沿途祈祷佛菩萨保佑让她们顺利领到书、不被刁难。她马不停蹄到各大大小小的寺庙摆放慈济文宣,希望借着这个管道结合佛教团体的力量,一起来做好事,因而从中推广慈济、散播慈济精神。
不过,同事也好心提醒她别冲太快。在当地,不能对着马来人宣讲佛教,否则极有可能在二十四小时内被遣送回国。叶慈靖战战兢兢地,琢磨着台马之间的社会差异,思考着该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慈济精神。
尊重多元播善种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是一个多元种族组成的国家,其中三大主要种族为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还有来自不同州属的原住民。人口总计三千两百五十八万,其中华人占百分之二十三,主要分布在西海岸的都市。
马来西亚的宪法明文规定回教为国教,马来西亚联邦国王就是该国的宗教领袖,马来人都为虔诚的回教徒,成为东南亚国家极为少见的回教国家,触目可见回教风格的建筑物。在这个以信仰回教为主的国家,华人则多信仰道教、中国民间信仰和佛教,也有少数基督徒,而印度人则信奉印度教。
叶慈靖所在的槟城,位于马六甲海峡上的槟榔屿,蓝天碧海、椰林婆娑,是举世知名的渡假胜地;工商业亦相当发达,其中华人占有百分之七十,她所任职的工厂,两千多位的员工,华人占了半数。对大马华人来说,国籍不是中国、不是台湾,而是马来西亚。 ,「华人」二字代表的只是来自祖先的基因与血缘。
在这个以马来人为主体的多元族群国家,叶慈靖在每一个小细节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审慎看待各个宗教差异,每当白天的各种观念、现象的冲击后,夜深人静时,她总会忆念上人,在心里告诉自己:「正因为充满差异,这个社会必须倚靠更多的良善力量磨合偏见,也需要更大的相互尊重来理解彼此。」她积极到各处致力慈济精神的阐扬,从同事间询问有谁需要帮助开始,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说慈济,愈来愈多本地人受到感召,加入慈济志工队伍。
菩萨道上有护法
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叶慈靖想尽办法,即使走路,也要做济贫教富的工作。她从槟城出发,一路往南;一九九二年一月,台湾慈济委员李游秀师姊因女婿和儿子在怡保之故,开始与叶慈靖有了联系,她与同公司的赵辉亮每两个星期便到怡保,与李游秀师姊的儿子李鸿隆、女婿公司中的职员潘桂桦,一同走访贫户,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的善行、济贫,让当地人开始认识了慈济,怡保的霹雳女中陈碧凤老师也带着学生加入慈济,一起为照顾户打扫并做资源回收。
同年五月,叶慈靖出差至吉隆坡,顺道拜访了当地十分热中公益的苏秀华夫妇。性情中人的苏秀华心是热的,但个性好强,总要争一个面子,在公路上违规了,她不但不认错还与警察争辩,被开了罚单后她不理不睬,干脆连车子也不要了……这样的「贵夫人」跟着叶慈靖访贫,推动了慈济在吉隆坡的慈善工作,而最大的改变,其实是苏秀华自己,进入慈济的她,若误触交通规则,她规规矩矩地主动向警察认错,「简直判若两人」是朋友间对她的感想。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苏秀华来到台湾拜见上人,她又是开心又是感动地向上人表示希望慈济能在马来西亚设立分会,她也带来吉隆坡伯圆法师的关怀问候,上人也请其向老法师致意。
马六甲的慈善工作来自于简淑霞,她与慈济的因缘来得十分奇妙,仿佛那一刻早已命中注定。一九九一年的十二月,跟着丈夫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经商的简淑霞回到台湾,在一间美容院洗头,她百无聊赖地翻看着手上的杂志,那是一本《慈济道侣》半月刊,里面的故事吸引了她的目光,她难掩感动的情绪,第二天立刻直奔慈济台北分会捐助两间病床给慈济医院。院。
「除了捐钱,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当时简淑霞常在报章杂志上寻找贫病求助的讯息,经过思索,她决定带着员工,在工厂内成立「善之家」。一九九二年九月,辗转联络上叶慈靖的简淑霞开始以慈济会员的身分,会同几位会员开始关怀及打扫亚罗牙也峇捷老人院;十月三十一日,叶慈靖陪着简淑霞到慈济台中分会见上人,适逢中区召开荣誉董事联谊会,简淑霞在联谊会上听到了大家在大陆赈灾的分享,她觉得感动又温馨,那股想要和慈济人一样去救灾、救难的心情澎湃着,立刻打电话给人在大马的丈夫刘铭达,一开口便是:「我要捐一百万元成为慈济的『荣誉董事』,这样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电话一头的刘铭达听得一头雾水,急忙说:「妳先别冲动,先回马六甲再说。」
刘铭达任由太太忙进忙出,带领员工四处关照贫病个案;而她总有意无意对丈夫提起,某位残疾者的处境堪怜,慈济志工们帮忙……一位老先生,眼盲却能挑水自立,很令人佩服……刘铭达随手翻看妻子做的记录档案,当下他不是深受感动,反而发现这群「娘子军」的照片拍得不怎么样,懂摄影的他自告奋勇: 「我来帮你们拍吧!」之后他不只随行拍照和摄影,甚至写的文章也常登上慈济刊物……简淑霞就在命中注定的相遇中,受证成为慈济委员,法号「慈露」,而充满才情的刘铭达,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在静思精舍与上人一番详谈之后,心悦诚服,当场皈依,法号「济雨」。
一个美丽的陷阱
然而,叶慈靖始终挂心一件事,她毕竟不是在地人,只是一个打工的上班族,若有一日被调派回台湾,慈济的精神如何继续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深耕?用心接引更多人认识、加入慈济的同时,她更急于寻觅可以为慈济志业承担更深、更多的人才。
有一天,叶慈靖代表公司参观一家包装工厂,却惊讶地发现这间工厂雇用了视障者,她心想想:「这家企业竟然能负起照顾社会的责任,一定很有爱心。」她满脑子想着一定要认识这位企业主,「他一定会认同慈济、加入慈济的。」叶慈靖不假思索地这样认为。没想到,来到她面前的,是不到三十岁,事业有成,傲气满满的郭秋明。
郭秋明是精明的生意人,当然看得出来叶慈靖的用意,「慈济人做好事需要钱,我继续赚钱,捐钱护持就好。」他给了她软钉子,叶慈靖煞费苦心地屡次邀请他协助开车、访视个案,他都有办法推得一干二净,放下身段亲自救济,对他而言简直是难如登天!
家族企业做纸箱包装的郭秋明,与叶慈靖常有业务往来,每次她从台湾带回他的善款收据,总用一个大信封袋装着交给他,里面还放有《慈济》月刊及书籍,他却从未打开过。直至父亲往生届满周年,他想在报上登一篇缅怀追思文,把架上书籍全翻出来,这时才看见信封里的《静思语》和几本月刊,翻开其中一段:「生命无常、慧命永在,爱心无涯、精神常存」的句子,赫然出现眼前。
对于父亲的突然过世,郭秋明心里一直觉得很舍不得,乍然看到「永在」这两个字,压抑在心中对父亲的思念瞬间涌上,看到「爱心无涯」四个字,就像父亲平日乐善好施的身影又站在他面前,他不懂什么是「慧命」,但是这些相应的字句,让他对慈济产生了好感。叶慈靖耐心等待,等了四年,一九九三年三月八日,郭秋明第一次跟着叶慈靖去访视。
怡保红泥山风景秀丽,其中华人占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客家人和广东人为主,由于处于近打谷产锡地,所以村民大部分为矿工、硫琅妹,少数务农、割胶等;经历八十年代锡价大跌,村民已不再以采矿,取而代之的是手工鞋业的蓬勃发展。郭秋明见到慈济人口中的「照顾户」——不负责任的丈夫,留下心智障碍的太太带着八名孩子生活,长子和次子也是21智能障碍,最小的婴儿出生已经八个月,身上竟然还挂着血丝,只有第三名女儿比较正常,幼小的孩子都没有穿衣服,生锈的铁皮搭起的房子,连床也没有,一家人就是睡在红泥巴上……对于眼前所见的穷苦,他无法置信,震惊之后,是深深的哀伤,叶慈靖转头看到这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流下了泪水。
「妳弄了一个『陷阱』让我掉进去,我再也爬不出来了。我现在终于了解天堂跟地狱的差别在哪里。」回程的车上,郭秋明跟叶慈靖说了这一段话,叶慈靖只是定定地看着他,她知道慈济在马来西亚生根了。